|
浅谈一下,情绪!
5000字大长文,剖析情绪背后的底层原理。
我们写小说,往往都是从故事和人物两个角度切入的,很少有人从情绪这个角度切入。
因为从这个角度切入,有点难度。
但是话又说回来,写故事和人物,最后还是会回到情绪上,因为这是本质。
所以,不管你习惯从哪个角度切入。
了解一下情绪,对你肯定有很大的帮助。
情绪是什么?简单的说是人被外界事物刺激后的一种心理反应,是人的一种心里感受。
种类也有很多:
钦佩、崇拜、欣赏、焦虑、敬畏、尴尬、厌倦、困惑、渴望、厌恶、痛苦、嫉妒、兴奋、恐惧、痛恨、快乐、悲伤等等
甚至有些情绪,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,只能意会不可言传。
那么人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?
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预期效应,因为心理预期跟现实有差距,人才会产生情绪。
比如你花费了一整天,打磨了一个开头,你想着只要有300v你就写,结果20v不到,你很难过。
你发了10个开头,结果都是在100v左右徘徊,第11个开头,你决定只要有个200v就写,结果1000v,你高兴坏了。
每一个情绪背后,都有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。
所以,想要把情绪写好,你平时要多关注一下自己的情绪,要时常剖析自己为何难过,为何高兴等,这是你写作的素材。
知道了情绪是如何产生的。
那么如何让读者产生情绪呢?
我们网文作者,是通过文字给读者传递信息,让他们产生情绪的。而且文字传递的情绪,要比视觉,听觉,味觉等五感产生的情绪,更加的强大,因为文字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。
上面说了情绪产生的原理。
下面我配合例子,演示一下,从情绪的角度出发,如何写剧情,这里说的情绪是让读者产生情绪,不是主角啊。
下面是不考虑爽,虐主,人设的情况下,我随便编一个例子,主要演示一下这个情绪是如何形成,如何被加强,最后又如何被释放,这样的一个过程,不要考虑这个剧情压不压主,有没有毒。
主角女儿常年我病在床,无法行走,主角是个穷鬼但很爱女儿,今天刚发工资,决定去商场买点好吃的给女儿。
(上面的剧情,哪怕你把主角写的很惨,其实没什么情绪。这段目的是为了代入感描写,代入感其实也是情绪的表现,只是故事开局没那么强烈而已,文笔好你可以把情绪给渲染出来,这里不多讨论。)
主角到了商场,突然发现自己出门的时候,好像煤气没关,还在烧水,一看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小时了,水肯定烧没了,一想到女儿一个人在家无法行走,心理开始担心,马上返回。
(这个时候,读者的情绪,才被你刚刚调起来。这段目的是为了挑起读者情绪,让他们对主角家里到底有没有着火,他女儿会不会有危险?这件事产生关注。)
主角往家里赶,走到一半,看到一辆消防车,往他家的地方开去,主角心里咯噔一下,心里开始有点慌了。
(通过消防车信息的暗示,让读者增强他们的预判,这段目的是为了加强读者情绪,叠加buff)
这下主角更加焦急了,他急忙拦下一辆出租车,让司机跟着消防车走,司机看到消防车,说自己刚从那边过来,好像一小区四楼着火了。一听到四楼,主角整个人呆住了,自己家就在四楼啊。
(四楼这个信息,也是为了加强读者情绪,多次叠加,让读者开始相信主角家里真的可能出事了,从而对他女儿产生担忧。)
当主角赶到火场的时候,大伙已经控制不住了,火光冲天,四楼已经完全被大伙淹没,消防员正在紧急救援,主角想冲进火场救下自己女儿,却被人拦住了。消防员表示火太大,他们也冲不进去,这个时候,主角意识到女儿已经没了,彻底绝望,直接一屁股瘫倒,当场泪崩。
(到这里读者已经彻底被带偏了,他们的预期变成了真实,主角女儿可能死了,这里才是拉扯情绪最好的位置,读者情绪已经被你顶到了一个顶峰。但我说这个例子不是好例子,后面解释原因。)
周围人看主角哭的那么伤心,过来询问,主角表示自己女儿被困在四楼,求周围的人帮助。但居民告诉主角,四楼是因为有人把房子改成仓库,放了很多易燃物品,才着火的。主角看了一下周围环境,发现原来是自己家隔壁的小区。立马跑回自己家里,发现女儿没事,煤气也没点燃,这才想起来,自己只是把水壶放上去,没点煤气啊,虚惊了一场。
(结果释放所有情绪,这个结果是有问题的,暂时不说,下面解释原因)
-----------------
因为一个关没关煤气的问题,引出了这样一段剧情。
当主角赶到现场,看到大火冲天,意识到女儿可能已经没了,现场痛苦崩溃,这个时候读者的预期被拉满,我用一个数字表示预期值是100。
预期拉满,最后直接来个反转,这个反转的点是读者情绪反应最大的时候,这个时候,读者的预期值,我用数字表示是0。
情绪的变化是叠加的,不像数学会抵消。
从0被调起情绪,到-100验证自己的预期,到最后突然变成0。
两者之间的心里跨度是200。
这里我用数字表示更形象一点。
最开始的时候,我介绍过情绪产生的原理,预期和现实有差距,才会产生情绪,当预期变成读者以为的真相时,再给他们另外一个真相,这个时候读者的情绪起落才是最大的。
前面,你叠加了几次情绪,主要为了后面来那么一下,让读者情绪产生巨大的落差,制造更强烈的情绪波动,但我想说这个例子不是非常好,下面我会解释为什么。
你们有没有发现,上面这个例子,就是一个简单的起承转合的小故事,但起承转合是一个讲故事的基本结构,但我是从情绪切入设计剧情的。
上面故事的框架就跟下面一样。
起是在酝酿读者情绪
承是在调起读者情绪
转是在加强读者情绪
合是在释放读者情绪
这个结构很多人都在用,包括我自己也是,但有些人对情绪认识不深,会变成下面这个样子。
起:主角给女儿买东西
承:发现自己忘记关火,准备回家。
转:路上遇到各种阻力,堵车,疾跑撞到老人等等
合:发现不是自家着火,虚惊一场。
有人可能会给你建议,你剧情太平淡了,要给主角制造阻碍,剧情一波三折有起伏,故事才精彩,如果有些人理解的比较浅,就会变成上面那样的剧情。
主角忘记关火准备回家,你为了一波三折
写主角打不到车——障碍
主角跑步回家遇到修路——障碍
快到家的时候,不小心撞到老人——障碍
最后到家发现虚惊一场,读者会骂死你!
本来你一开始读者还是有点情绪的,你一波三折后,情绪变没了,刚挑起的情绪,被你磨灭了,这样写的人大有人在,读者会说你是大海,都是水。
而我上面设计的剧情,是以情绪为参考标准的。
忘记关火—半小时-消防车-四楼-大伙现场
从情绪挑起一开始,始终围绕着有没有着火,女儿会不会有危险这个点上,增强读者的预期,从最初的关注,到最后变成真实,都是不断在一个点上用力。
每一个情节,要写的目标非常明确,把这五个信息写出来,让读者的预期拉到最强,最强就是让他们信以为真。
这个故事,我临时想的,存在很多其他的问题,但不影响,演示情绪的变化,上面我说这个故事不好,可能很多人没看出来,你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不好。
我可以告诉你答案,上面我故意这样写的。
因为下面还有一个版本,你们可以对比一下。
我先说一下上面的原理,本质也是利用读者心理预期来写的。
但上面的例子为什么不好呢,我举个例子,你们感觉一下。
举例:你告诉一个人,只要他能吃掉10碗饭,你就给对方1000元,对方考虑了一下,可以接受。
结果
1,你看他吃的那么辛苦,给了2000元,对方很高兴——超出预期,双倍快乐
2,你看他这个人好欺负,跟他说是开玩笑的,一分没给——愤怒拉满,感觉被骗。
上面的剧情就是第二种,你好不容易,通过多次情绪的叠加,让读者相信一件事情,然后你告诉读者,你被骗拉,其实是假的,读者就怒了,要骂死你,把我们当猴耍是吧。
所以,知道这个原理之后,应该咋做?情绪才会更强烈?
前面都不变,把结果改了,主角家真的着火了,让读者一开始的预期,变成真的,家着火,女孩被烧死,主角悲痛欲绝。——让这件事情在读者的预判中,变成真实,当读者在感慨女孩真可怜的时候,一个大妈挤进人群,告诉主角你女人没死,我救了她。
大妈可以是邻居,可以是第一个冲进火场的消防员,可以是xxx,这个最好在酝酿情绪这个阶段,就埋下伏笔。
如果,一开始你引导读者把主角家里着火这个事情,通过剧情让他们信以为真,你突然告诉读者,哈哈哈,其实主角家里没着火,你们被我骗了,你看我的写作技巧牛逼不,耍的你们团团转,哈哈,大概就是这个意思,读者会骂死你。
而第二个版本,我满足了读者的预判,家的确是着火了,其实读者的这个预判也是我们故意引导的,只是结果出现了一点点小意外,当他们沉浸在感慨之中的时候,我在拉高他们的情绪。就像当你得知自己关心的人,出来车祸,你去现场的路上,一条条坏消息,充斥着你的大脑,让你对结果产生了绝望,到了现场突然你发现对方只是受了点小伤,一下子喜极而泣,情绪直接拉满。
我记得曾经我看过一部日本的电影,讲的是一个瞎子武士为亲人报仇,苦练武艺,最后找大boss决斗的故事。
一开始电影没告诉观众,主角不是瞎子,但这个主角为了复仇,以瞎子的身份,到处跟别人比武,而且武艺还很牛逼,最后找大boss决斗的时候,大boss设计了各种针对瞎子,影响他武力的计划,结果对方不是瞎子,决斗的时候,睁开眼睛秒杀对方。
哈哈,哈哈,就问你意不意外,惊不惊喜。
上面我分享的这个情绪的底层原理。
可能很多人还无法理解,多结合自身的情绪感受你就能理解了。
这个写情绪的底层逻辑,其实很多人分享过,只不过他们从技巧的角度分享的。
有些人总结了自己的写作框架,包括现在爽文中最简单的,震惊流写法。
你学习了,出成绩了,还好,说明你悟性很高。
但一旦有人按照别人的框架,写了没出成绩,他就开始迷茫了,因为他觉得自己好像写的没问题,本质上是没理解,这个框架下面的东西。
生活中,情绪体验比较丰富的人,或者说比较敏感的人,他们写网文是有一定优势的。
---
我最近花了点时间,用情绪的角度剖析了期待感,代入感,爽点,钩子等概念,发现很有意思,不过不建议过多投入时间研究,过多研究情绪,不是疯了就是成神了,建议把情绪当做一个元素,融入到你的写作中去。这篇分享,可以帮助你,更好的理解情绪底层原理是咋样的。
我在举个目前比较火的例子。
宝马冰淇淋事件,为什么国人会愤怒!
我们从小到大,接受的爱国教育,一直在强化我们的爱国理念,包括出社会了,各种关于爱国方面的信息,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,强化了我们的大脑神经。
所以,培养出了我们对爱国行为的预期是非常高的,不容有一点点玷污。
我们从小到大,培养爱国情怀的这个过程,就像我们小说中的剧情一样,再不断培养读者对某个事情的认知,一旦形成,你毁掉了它,读者情绪就会非常激烈。
所以,我们平时看到有人对国旗不尊敬,对军人不尊敬,对国家不敬等等凡是涉及到爱国相关的元素,甚至有些地方因为失误,把国旗倒着升了,这样的事情,也会让你产生强烈的爱国情绪。
所以,一旦你反过来操作,满足他们的预期,他们就会给你竖起大拇指。
某些国家用人民币结算,某些国家推广汉字教育,某些国家喜欢汉服等等,这样的信息,对一个有爱国情怀的人来说,你看了,你心里就很爽。
但冰淇淋事件,它涉及到的爱国元素是“老外”,这个元素连接了我们的历史,同时冰淇淋事件连接的还有一个资本的元素。连接的这两个元素,都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。
所以,这个事件涉及到的爱国元素,跟我们的爱国情绪是两个方向不一样的极端,所以一旦碰撞,结果可想而知。但凡区别对待的是国人,都不会往爱国情绪这个点引导。
之前,有些地方受灾了,一些企业带头捐款,捐物,赢得了很大的口碑。
最开始我们对这些资本家没什么好感,预期很低的,这个时候他们做出了一个反向操作,一下口碑炸裂,想象很多人看过这样的新闻。
又比如浪子回头金不换,放下屠刀立地成佛
我们对有污点,有罪的人,对他们的预期很低,一旦他们改过自新,你就非常容易接受他们。但如果一个地位很高,德行很高的人,他们稍微做了一点坏事,甚至都没引起很严重的后果,你都无法接受。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是人性改变不了的。
又比如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,家人没有给你足够大的帮助,你会失望,但一个陌生人,给你一点点帮助,你感动的要死要活。
原理也是一样,预期不同,但家里人对你的关心,肯定要比一个陌生人多吧。但有时候,你对陌生人更有好感。
说了那么多,主要想让你们理解,人的情绪是是受你内心的预期支配的,而不是现实生活中,你具体做了什么事情,得到了什么结果。
所以,想要调动读者的情绪,你就要操纵读者的预期。
想要操纵读者的预期,你就先要让读者代入到你剧情中。
篇幅有限,已经快五千字了,都可以让我写好几章了,哈哈哈。
以后有时间,再分享如何从情绪这个角度,理解代入感。
ps:最后欢迎大家讨论,关于情绪方面的话题,写的比较匆忙,如果有哪里写错了,可以留言提醒。 |
|